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本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编写的针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书籍。吴非老师的字句都是从课堂第一线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让我深有感触。
读这本书,有几点令我感受最深:
1、每位教师、每个人都应该有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要有换位思考的习惯。人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背景不同,想法会产生差异,因此,遇事时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如果双方都各执己见,互不妥协、互不谅解,那么对话、交流与理解便不会产生。但是,同理心并非同情心,同情心更多的是给予,包括物质上与情感上的,感性多于理性,而同理心,是在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不是一味地给予。作为教师,要设身处地去了解学生产生某些想法和某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因势利导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和纠正。
在课堂上,老师们常常要面对“被一言堂”的尴尬,不管老师多么努力地活跃气氛、营造民主环境,大多数学生都不愿与老师互动,宁愿呆呆看着,老师仿佛在演无人喝彩的独角戏。
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呢?
首先我们让课堂上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要能在课堂上带给孩子们惊喜,这也是他们的期盼,牢牢抓住他们的心。这样学才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善于捕捉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启发,引导孩子来回答。
学生们都喜欢有意思的课,喜欢让他们能提起兴趣的课,课堂上应当有沉思,也可以有笑声,教师不要总是古板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用语言的幽默感,课程的趣味性来打动学生,因为这是“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很可能在“自讲”,有些教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知道自己和这种境界还相去甚远,但我会慢慢地修炼自己!
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我们老师常常是以自己心目中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在我们的心中有两种答案,一种就是我们要的答案,如果不是这个答案,我们就把它一棍子打死。我们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
“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期待,那我们很可能是在“白讲”。课堂应该是师生的美好相遇。如何使课堂有更多让学生期待的理由?我想,应该是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发挥“情感”的力量,给学生多一些关注,多一点尊重,多一些欣赏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快乐、体验幸福。这样的课堂,就是轻松的,融洽的,欢愉的,也必定是学生所喜欢和祈盼的。
2、使学生明白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历届学生的成功例子,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其次应使学生知道,成绩差,并不一定是智力差。主要原因是可能是学习的方法不当或没有下苦功,在强调知识的获得,精力与毅力同智力一样重要的同时,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好本课程。老师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介绍学习方法,告诉他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第一堂课上还应表明老师信赖爱护学生的态度。
发扬个性,在不同的学习基础上使每位同学都有所发展,学习基础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信表达,能够给其他学生当老师,在不断地获得肯定中继续前进。对于在学习中有一点小瑕疵的学生,要善于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并一步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区别的指导,成绩好的可以继续拔高,基础差的,要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每天都在进步!
3、教师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
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 ,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所以,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职业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因为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去学,学生才有可能跟随他学习。老师首先必须得完全信任学生,即相信他们的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学会多点耐心。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生活在慢镜头下的孩子,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却不佳,是很令我们头疼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并不能总是耐心地对待他们,有时不停地催促,有时严厉地责骂,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现在我也正努力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们,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多一些耐心,为他们点滴进步喝彩,和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教师的智慧是有限的,好多领域的知识并不了解,好多应当读的书也没读过,我们始终把继续学习当作生活的主要内容。
读吴老师的书,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当想法与行为,今后的我也要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上尽力修炼,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老师:“有些老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课堂首先是人与人的相遇,所以把这份常识贯彻到底,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同行者,我们都应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