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部 王新颖
在《迷恋学生成长》这本书中,李华老师和她的同事们,无论遇到多棘手的问题,无论遇到了多么“刺头”的学生,都能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去面对,都能倾尽所有——时间,情感,那样毫无保留,赠人玫瑰,手犹有余香,更何况是把心底最宝贵的东西给了学生,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书中的《三次鞠躬》写到一次闭学式,在这次闭学式中,本来要宣布纪律处分的,我想对于一位有智慧的老师来说,可以有上百种甚至是上千种引入方式来引入这次的处分。可是在闭学式上作为当时的主要领导的李华老师却在此前用了三个鞠躬来感谢同学们一年多来的付出,这样的感谢导致后来都没有念及处分的名单,当事者都低下了头。以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再机智的处理也不能遮挡我们处分同学的目的,同学们到最终可能只记得自己在闭学式上被念到名字,受到处分。可是用真情却能让处分变得那么动人,让转化变成水到渠成。
都说学生是种子。既然是种子,就有开花结果的时候,为何会出现荒芜?如同种子的成长是受到土壤的影响的一样。学生们的成长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因为年纪不大,阅历也浅,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而然的。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繁荣,学生们自然就会迷上手机、电游等等。又如同种子的成长需要雨露滋润一般,学生们的成长也要周围人的关注。如果周围环境不利,身边的人又都对孩子没有关爱,学生们自然就失去了成长的方向,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成长的可能。原本的好苗子,就很可能成为社会的危害。就是因为这样,许多学生的内心是空虚的,百无聊赖的,他们是看不见自己的希望的。这样的孩子们就如同不会发芽的种子,让原本的按正常轨迹发展的成功变得颗粒无收,荒芜一片。
对待这样的荒芜,真实的发现是多么地重要,用真情在他们的枯萎的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他们才有发芽的可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学:他们行为叛逆,对什么都无所谓,他们给自己的未来判了死刑……相信我们对这样的孩子一定感到焦头烂额的,但是焦头烂额不代表手足无措。此时的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怨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菲薄,这样才能让一切亮堂起来。让每一个“没有春天“的孩子发现他们自己其实是一颗迟发芽的种子,但是只要努力,一定能冲破束缚,迎来迟到的春天。于是我又想起了华谊公司的公益电影《有一天》中的片段——秋扎是个生活在藏区高原上一个年仅八岁的胖小孩,秋扎因为身体过胖身患多种疾病不能上学,经常跑到村口去拜呢嘛石。当藏族孩子秋扎被诊断为语言障碍的时候,他们的一家都对孩子的说话失去了信心。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来支教的虎子老师就没有放弃,他让孩子咬筷子练习发声、不厌其烦地教孩子法”Z“的音,在虎子老师的真情帮助下,秋扎每天气喘吁吁地来到学校,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练习发音,最后终于学会了说“爸爸”、“妈妈”等简单的日常用语。在电影中,当清华支教老师教秋扎学“我爱你”时,秋扎一言不发,俏皮地向老师“啵”了一个飞吻。这个不经意的动作,瞬间让我的眼睛湿湿的。当心底最宝贵的真情流淌的时候,一切荒芜的种子就会因其滋润而重新苏醒。
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成长,成才,从这个方面说教育又是“功利”的,因为她总是被赋予一个“果”。如果非要这样说,我就这样下一个定义“教育是功利的,但是却不是急功近利”,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能做到“静候花开”,这应该也是真情的最高体现吧。看了书中“教师不妨钝感一些”,我是很佩服李华老师的这一提法的。我们时常这样,发现一个“教育契机”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使用。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有理,我们于是就咄咄逼人。其实现在想来,一时的咄咄逼人虽然赢得了所谓的师道尊严和胜利,可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此时和学生之间产生的裂痕。想起多年前的自己,在放学的路上看见了班级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走得很近,那时的我就像是老鹰发现了猎物一样快速走到了两位孩子的面前,一本正经地对他们说“你们死定了”。受了惊吓的孩子一下子走开了,接下来的日子我觉得他们也归于平静,为此我也沾沾自喜。但是在他们毕业以后,那个男孩给我的一张卡片上是这样说的“老师,您知道朦胧的情愫有多美吗?可是您却把这美给破坏了。我知道您是为了我们好,可我们那时只是做好朋友”我惊讶了,自认为自己是救世主,其实只是个破坏王,谢谢这位同学对我的宽容。如果时间会倒流,我一定会冷静,我一定会欣赏孩子们的成长。龙应台女士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孩子,你慢慢来“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慢慢地,教育慢一些又何妨?一位有真情的教师要善于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