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读《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有感
2017-07-24 05:34:52 来源: 作者:升学专业部 【 】 浏览:2034次 评论:0

    升学专业部 孟晶

    本学期,我在工作之余读了茅卫东老师的作品——《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读后感觉相见恨晚。茅老师的每个观点都是那么的鲜明和犀利。他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为人师不经意间就会陷入的十大误区,并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对教师群体的任性,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让我们豁然开朗,并引导我们从误区中走出来。所以说,此书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要谈谈在“期待误区”这一环节中,茅老师提出的“能否从要求学生配合到接受学生的恨。”
    在书中,茅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大师级的教育家,在某学校为学生上公开课时,课堂气氛意想不到的沉闷。下了课,原本热情高涨的名师一边擦汗,一边抱怨学生不配合。我想,教育家的心态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大多数的普通教师呢!我们的教育,都是在温情脉脉的“爱”的名义下进行的,而多数人在付出爱付出精力的同时,潜意识里却总是寻求回报的。我们总是期待得到学生的理解与尊重,期待家长的感激与赞叹,却接受不了一点点学生的质疑、不配合、抱怨、顶撞和不认同。这空炮是大多数教师都曾走过的一个误区吧。
    说到此,我也是惭愧的。我也曾为上某节课时学生的鸦雀无声而感到委屈和气愤,认为自己一节课讲得口干舌燥,却得不到相应的回应,感觉很丢面子。在这种心理失衡的情况下,我居然当堂质问了我的学生为何一言不发?学生满脸的无奈和不解。而当我心情平静下来,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为。是不是这节课我所讲授的语法知识过于单调?是不是由于刚刚接手这个班,新授教学方法和之前的差异性让学生很难适应?是不是大家为踊跃发言是因为我没有充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再举一个例子吧。我曾在课堂上提醒某个男生不要沉入睡眠,否则就如何如何。当时自以为这种“威胁”是善意的提醒,是对这个学生负责人的表现。可没想到这位男生把板凳踢到一边,站起来就从课堂上跑掉了。过了几分钟当他再次回到教室,我质问他为何这么不懂事,他一句话不说,情绪非常抵触。而我,也同样觉得教师的所谓“自尊”受到了伤害,于是很强硬地批评了他。而事后与班主任沟通我才知道,这个男生的父母刚刚离异,而这个男生的心情非常低落,他还处于对家庭不幸的伤感和怨恨中。
    当阅读了“期待误区”这一小节,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在教学工作中,有多少教师是把自以为是的爱强加给了学生,而并没有考虑到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这些付出是不是学生所乐意接受与需要的。为此,单方强行的爱与付出是得不到共鸣的。
    其次,我还想谈谈茅老师在文中提到的“控制误区。”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教师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就是对应试教学的态度,经历从抗拒到顺从,再到积极为之的过程。或者说,从“我也没办法”的无奈到“这是为了学生好”的主动,再到“只要学生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积极倡导。
    就拿教学中的控制来说,教师往往表现为不让学生说,不让学生读。这也是应试教育下教师群体的一个通病。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节省时间,扩大教学容量,追赶教学进度,而剥夺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事实上,教师把知识机械灌输到学生大脑的过程,就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权利的过程。悲哀的是,学生渐渐会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而不愿意再去动脑子想为什么,同时教师也自以为这样做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乐此不疲。当我们看过了茅老师所举的实例和他所提到的症结,我们都应回过头认真反思一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遗留了多少因控制而造成的遗憾。这样的遗憾几乎每个教师都有。
    比如,在我讲解的《Is money so important》一课时,我就走入了控制误区。再导入的环节,我提前设置了情境,例如在时间与金钱的重要性对比时突出了时间的重要性,健康与金钱对比时突出了健康的重要性等,然后再让学生们做了一些比的对比。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论——金钱不重要。只有个别同学欲言又止,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鼓励他们发言。我沾沾自喜,因为我的学生们按照我的思路完成了教学任务。
    看到了茅老师的观点,我一下子意识到我的那次导入是多么失败的一次导入啊。我用自己的思维控制了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限定了一个观点,即金钱没那么重要。而事实上,金钱真的不重要吗?真的没有人认为金钱是重要的吗?为什么要限定情境而不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比较去说出自己的想法呢?也许很多人都认为,金钱很重要。而那些欲言又止的同学是否恰恰是这么认为的呢?非常遗憾,我在课堂中不光进行了思想控制,还进行了语言控制。假设如果当时我没有误导学生带上有色眼镜,那将是多么激烈与生动的一场辩论!
    这样的控制在教学中太多了。很多时候,我们在公开课之前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而提前演练;很多时候,学生提出的质疑会当场遭到驳斥,却不让他们说为什么,也从不向他们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执教教师并不真的在乎学生课堂上时候有收获,他们真正关心的其实是自己的表现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的教学,可谓“心有设计,目中无人。”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站在学生面前,你就是教育。无论你怎样教育学生,学生都会受到你的影响。就像今天的我们,身上都有着以往教育的烙印。因此,走出误区,完善自己,迫在眉睫。感谢此书,让我们有了更多但愿还不算太迟的醒悟。


Tags: 责任编辑:zhangh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做有思想的教师——读《教师职业.. 下一篇做有心的教师,体验教育的快乐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