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曾国藩有感-升学专业部 刘嘉诚
2020-07-13 16:27:58 来源: 作者:升学专业部 【 】 浏览:484次 评论: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每一阶段的成长过程都划分的十分明确。而修身作为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曾国藩传》中我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是曾国藩研悟《道德经》,反思过往,总结而出的处世之道,直到他生命结束都一直信奉的八个字。早年的曾国藩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处理问题,包括在长沙与绿营将士的争斗,在南昌与两位同僚的斗法,虽然都是以获胜告终,但是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在办事时固然痛快,但是却因锋芒毕露伤害了身边的人。以至于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战败后绿军将领的嘲讽,好友左宗棠的责难,学生李鸿章的离开让他逐渐明白到,这些隐患和障碍对他事业发展的损害,大大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办法有时行不通,迂回、间接、柔弱的方式却可以达到目的,能够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呢?就像曾国藩总结的这句话,太柔软不是柔,太坚硬不是刚强。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学会变通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也是一样,面对学生不能一味的硬碰硬,也不能一味的顺从,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果。如果一个学生犯错了,教师动不动就“火冒三丈”,只是一味的教训、责骂、苛斥,甚至是体罚学生,可能会使学生的心理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暂时性的屈服于教师,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犯错的根源,因而很难让学生们在思想上改变。但是假如放任不管,会使学生更加放纵,更加难以管教。所以对教师而言选择一个适合的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起初在刚刚任职17计算机1班班主任助理的时候,在管理班级上遇到了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说话进行管教。不管怎么严厉的批评效果都不是很好,每次都等到主任来才能维持好班级的纪律。后来假期回来分班,恰巧任职了17计算机2班的数学学科的辅助教学。这时我才找到了难以管理的原因。当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授数学时,学生们看我的眼神发生了变化,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也不再说话,管理也变得很容易。这时候我认识到,一味的管教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只有真正让学生信服你,学生才会听从你的教导。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以上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粗略感悟,希望大家也来读一读从中学习收获。




 

Tags: 责任编辑:zhangh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丰南职教中心组织召开2020-2021学.. 下一篇《爱的教育》读书交流-升学专业部..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