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对于青少年,怎么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2017-07-24 05:34:52 来源: 作者:德育处 【 】 浏览:3404次 评论:0

----叙事,深入孩子的世界,让他自己去反思

图片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增强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加重了人们的心理紧张和压力,青少年的心理异常问题的发生率呈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学生沉溺于网吧、电视,过于追求名牌、奇异服饰,生日互相宴请、送礼成风,学生早恋等不良现象也频繁出现,而如何正确的引导?则是我们需要日益关注的问题。
 
该阶段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性格认知特征在初二至高一阶段发展迅速。青少年典型的优势需要:1、友谊的需要。2、独立自主的需要。3、理解和尊重的需要。4、成就的需要。而青少年常出现的不良个性,就是“逆反心理”。此时的孩子,会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家长、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在他那里,一切都是白费,是落后。而如何能够与他们平等的沟通,积极的引导,“叙事”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教育中如何正确的使用“叙事”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人≠问题”在学生教育中,孩子犯错,与他所在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密不可分,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导,而不是学生本身;
“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主人”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个时期青少年能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思维灵活性和权衡性。另外,青少年开始多方位的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表现出主动性和认知特征。
“放下主流文化的量尺”特别是此时的孩子,“叛逆”的特点,因而,在教育中,尽量不要和孩子讲大道理,讲述怎么样才是好的,你应该怎么样!此刻的学生,是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倒不如,通过故事的方式,让他自己去反思。
    “较期待的自我认同”青少年,表面的傲慢,通常也隐藏着内在的自卑感。他们很多事情想要成熟,却行为有偏向于幼稚,常常会因为一些事情陷入内在的失败感。而通过叙事交流,让孩子自己看到能够让自己产生力量的支线故事,带来“较期待的自我认同”。
    “寻找生命的力量”主流文化影响我们,这是叙事流派的主轴,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没有力量的。叙事治疗就是帮助学生把问题和人剥离开,将问题“外化”,在后续的个人发展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力量。
 
叙事教育
    叙事,在咨询中是一种疗法;而在教育中,则是一种教育方式。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适合他们的年龄发展特点,与之沟通、了解他们的世界,陪伴他们度过这一段时期。或许,这就是最高形式的教育。
 

Tags: 责任编辑:zhangh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和孩子一起撒野 下一篇从《爸爸去哪儿》看父亲在家庭教..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