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将班会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2017-07-24 05:34:52 来源:德育处 作者: 【 】 浏览:1433次 评论:0
    【摘要】当代高中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利用好班会课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指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必要的。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应与班级情况紧密结合,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注意角色转换以及班主任应该坚持的原则三方面提出建议,主张将班会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关键词】班会班主任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高中生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
    当代世界纷繁复杂,国际国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大批涌现。同时人们普遍形成一种共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归纳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高中生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表现为:思维敏捷,但是片面,容易偏激;热情豪爽,但是容易激奋,有很大的波动性;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够;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关系处理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情绪,对家长、老师表现出较为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 高中生在活动中仍然带有草率性。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与力量,常常故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冒险举动,把冒险当作勇敢。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还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方面。
    3、 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处理具体问题,容易感情用事,也会对潮流盲目跟从。有时会出现失控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记后果的冲动。
    4、 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
    5、 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
    6、 求知欲旺盛,外界的任何事物都会受到吸引。面对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信息时代,心智仍不成熟的高中生还缺乏对客观事物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缺乏自身较为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念,缺乏较为准确的判断甄别能力。容易受到表象的诱惑,进而影响自身对生活、学习和老师的看法。
    二、 班会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分析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如果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种教育背景中,我认为,开好学校的班会课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班主任能否抓住此教育契机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早在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应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国家教委办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对班主任教育作了明确规定:班主任是实施班级教育的具体承担者。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班级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密切接触决定了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只有班主任才对班级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变化和发展最为清楚,才能最具针对性地灵活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及时解决问题。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应与班级情况紧密结合
    由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完全忽略了班会的现实目标,按照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从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训练到情感培育、意志立性格的培养等)编排,其内容系统完整,结构严密,但没有反映班级所关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缺乏问题性。班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坚定意志,克服学习困难,身心愉快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树立学生的集体观念、全局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通过形式多样轻松愉快的心理教育方法,改革班会课陈旧的模式,为德育工作更好的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发展探索新的思路。因此,教学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重心应落在紧密结合班级情况,以心育德,以心理体验活动构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健康心理品质。本学期我班召开了“心灵路口——向左走,向右走”的系列主题班会,紧密围绕每天发生在同学身上的心理问题来确立对应的主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 班会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应注意角色转换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平等”。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心理互动的过程中必须是一种平等的身份,教师的身份和观点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否则,就只会让班会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演变成传统模式下的说教教育,引起学生的反感,与研究目的背道而驰。这就特别要求班主任必须放下“权威”,和学生达成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从教学手段上属于活动教学。所谓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达到教学目的。班会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表演、游戏、制作等活动,寓教育教学于活动之中。因此,课堂上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威角色的教师,而更应该是有主持人式的教师来充当这一角色,在活动教学中营造这样一种课堂氛围——有好奇、有疑问、有争论、有笑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心理情感达到升华。
    再次,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并迅速发展的特殊年龄阶段,这时学生特别关心自己的形象——从外貌到内在的各个方面,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被人尊重的愿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自我表现的愿望也空前迫切,愿意在别人尤其是权威者的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班主任在这时就应当放下权威和主导的角色,成为一名观众,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享受成功的喜悦。
    列宁说过“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只有学生理解了你的情感,接纳了你的情感,你才能引导他们步入真理的殿堂。在班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应当贯穿的角色就是作学生的朋友,进行婉转的情感传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五、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应该坚持的原则
    第一,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这种活动不是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能进行的,他需要以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为前提。良好的集体舆论在活动中往往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共识,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一个有良好氛围的班级集体往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活动是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活动。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机制。在选择主题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动机。当学生还不具备这种动机时,教师应设法引导培养,引起学生对此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它是活动成功的一半。在活动的筹备及活动的过程中,应选择一部分让学生自己来策划主持,让他们在过程中进行教育,在体验中促进成长。
    第三,做好教育活动的准备与小结。在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绝对的旁观者。教师就应该像导演一样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精心构思。明确每个主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根据目的写成具体的方案;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了解具体的方案;实施方案;做好活动的小结(即活动的得与失),以利于下次活动的改进。在批判中前进,在经验中升华。
    第四,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进行教育及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来对待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因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心理问题都是随机的,会因时而变,因人而变,也会因事而变,新问题与新矛盾将层出不穷。有些时候,活动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个主题所能涵盖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洞察力,具备创新的意识与勇气,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设计出经典的主题和活动,让学生乘心理健康之舟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1.《情感教学心理学》卢家楣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刘晓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Tags: 责任编辑:wube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高中生的心理..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中的探索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