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孩子,你好!——读《怎样读懂学生》有感
2019-07-01 16:24:46 来源: 作者:综合专业部 【 】 浏览:1826次 评论:0

——综合专业部 闫冬妮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我交流的题目是《孩子,你好》,本学期我有幸品读了《怎样读懂学生》这本书。通读全书,我被作者竟可以如此贴心的陪伴着学生的喜、怒、哀、乐而深深感动、赞叹。细细研读书中的每个案例,我不禁由衷感叹。作者围绕学业、亲子沟通、同伴及异性交往、师生关系等学生常见问题展开的48个案例来分析。就如一位穿针引线的高手,把一桩桩看似不幸的事件,一点点转换、升华,凝练成颗颗璀璨的人生珍珠,并用深情、爱意串联起来,重新戴回到学生的身上。
   一、读懂学生,走进他们
   如何读懂学生?怎样才能读懂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呢?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名新兵,我经常思考,教师读懂学生,真的能读懂吗?我们所谓的“读”也仅仅是局限在学校和教室,确切的说是我们的课堂,我们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的成绩,这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可,也是对一学期学习方面勤奋程度的充分肯定罢了。孩子们愿意主动向老师吐露心声吗?少!能做到主动把心中的苦恼和老师诉说的恐怕屈指可数。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确实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品读:有的时候,每一个孩子又好像是我们的患者,只有我们准确诊断找出病因,所有麻烦也都会迎刃而解。
犹记得16年刚来到学校刚开始给美发班上课时,我内心是忐忑的。生怕孩子们实训纪律不好、不服管教,当时只是草草地读了一遍这本书。是一名叫李承泽的学生让我又认真仔细地品读了此书。书中的案例为我解决学生问题提供了灵感。
   二、走进内心,学会倾听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成长,渴望认同,更渴望理解。在他们特立独行的行为背后,有一个个属于他们的内心故事,需要教师去倾听。有一些孩子在这个时期,可能其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偏差,更需要教师发掘他们的潜能,做一盏引路的明灯,让他们回归正常发展之路。
   19美发李承泽学习全凭兴趣,动手能力极强,对感兴趣的不要求做也早早做好。对不感兴趣的就是不肯参与。贪玩不做或少做作业。几次找他谈话,他总是听不进去,我常常指出他的缺点,要求他改正,争取更大进步,他仅仅点点头,不出一两天又照旧。我试图让他有深刻认识,自觉改正,要他自己分析哪些不对,就是不开口,弄得老师不知所措。事后还和老师谈天说地,毛病照旧。
   李承泽这种现象各个年龄段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如果他的一些行为得到肯定和奖励,他就更愿意做,就会有更多机会得到奖励,就更愿意坚持做下去——这是“良性循环”。而另一些行为因得不到奖励只是批评,就不愿意做,就没有机会得到奖励,于是就更不愿意去做——这是“不良循环”。于是我转换思路开始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慢慢的我发现他由最开始的沾沾自喜变得越来越沉稳,他会在课前主动帮我维持纪律,课下及时检查实训间的门窗、开关是否关紧,课上学习态度也认真了起来。
   三、吾日三省,学会反思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在处理问题时是否做到了深入学生内心。事后反思,意识到可能是我当众批评他让他觉得丢了面子,才会产生消极抵触的状态。我并没有故意针对他,我只是有着“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心态。如果我事先了解他的个性,及时和他沟通、勤交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他能比现在更优秀。虽然他身上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通过我循序渐进的正确引导他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次事件,也为我以后能够很好的处理学生问题打下了基础。
   四、用爱用心,读懂学生
   教育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教育的技巧和成功来源于教师真诚的爱心,这种爱会激发学生前进的信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了。只要我们用爱用心去阅读,一定会读懂每一个孩子的心。
   通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现在太需要有关学生心理方面的指导了。现在的孩子按触的信息多,懂得多,但是思想不成熟,心理也很脆弱,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成长,渴望认同,更渴望理解。在他们特立独行的行为背后,有一个个属于他们的内心故事,需要教师去倾听。有一些孩子在这个时期,可能其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偏差,更需要教师发掘他们的潜能,做一盏引路的明灯,让他们回归正常发展之路。
   其次,想到了我的学生,当学生课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我是如何做的?基本上都是训斥,很少私下找到学生了解一下上课走神儿的原因。在实操练习时表现出厌学、不想学时,往往都是惩罚。这是值得我思考的方面,更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阅读本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①制订学生能够接受的具体目标,耐心引导从最容易做起,创造条件,他一旦做到,及时鼓励。②鼓励要有梯度,做到一次,鼓励强度小一些,多次坚持做到,鼓励大一些;所做事难度小,鼓励强度低一些,难度大,鼓励强度高一些。③改变“笼统批评,全盘否定”,尽量找出可以发展、扩大的亮点,重点放在引导他具体怎样做,不简单说教、批评。④适当减轻对已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表扬力度,鼓励强度小一些,鼓励时间间隔逐步拉长。原有良好行为已成习惯,即使减轻强化力度,也不会削弱。从而“不良循环”进入“良性循环”。
   我入职两年多以来,无论是个人的专业技能,还是课堂教学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离不开综合专业部这个坚强的后盾。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我会虚心向领导及各位老师请教学习,并不断充实自我,多读书,读好书,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Tags: 责任编辑:zhangh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综合专业部选派教师参加河北省中.. 下一篇读《怎样读懂学生》有感——张满城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