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案是一名女学生因一次与同学吵架,而产生内心压力和情绪焦虑。通过心理咨询,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法,改变了求助者原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这位同学的自信心,减缓或克服了焦虑状态,使求助者基本消除考试焦虑心理。
一、一般资料
某某,独女,15岁,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身高约1.60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求助者家住农村,父母除了农忙时种地,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吃部。父母均为初中文化。祖母与他们同住,家庭基本和睦。
在一次跟同学吵架后,心跳加快,头脑一片空白,思路混乱,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感觉无法正常与同学相处,出现了成绩滑坡的趋势。与人交往很少了,生活单调且紧张,压力使她内心很苦恼,以至晚上有时不能很快入睡。在生理上出现经期不正常,偶有心慌、出汗的现象。
最近两周,情绪低落,食欲减退、经常失眠,白天学习的效率有所下降,生活和人际交往能力影响不大。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注下,来做心理咨询,求助者非常希望能早日消除这些想法,考试时不要出现这样的情况,能正常考试。
心理测验结果:
《焦虑自评量表》SAS:70分
《抑郁自评量表》SDS:55分
二、主诉:
“我的家在农村,经济条件不好,只有我努力学习,将来有一个好工作,才是我的唯一出路,但是我不知道与同学怎样相处,内心非常难过。从此我就对同学产生了特别的恐惧心理。以后每当同学说笑,生怕是在说我,更怕让被同学瞧不起。但结果确实是越来越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以后心里就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没有信心。所以就搞得精疲力竭。现在我特别苦恼,心里很憋闷,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会出现紧张,心慌,手发抖,出汗,全身绷紧。”
三、观察和他人观察
老师给的信息:该生很要强,对同学怎样看自己很看得重,对人很真诚,是个品德优秀的学生。最近一个月是告诉老师在宿舍时很紧张,手发抖,心慌。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在母亲的陪同下前来,衣着得体, 神情稍有紧张,情绪低落,低头讲话,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语言表达思路清晰,未见明显异常。求助者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的依据: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情绪低落,与同学生活压力过大,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综合分析收集的所有资料,最后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焦虑),心理测验的结果支持本诊断。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及其家长商量,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调整认知及树立求助者的自信心;改善睡眠状况;减缓或克服焦虑状态;增强与同学相处,恢复其自信心。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系统脱敏法 认知行为疗法
适用原理:
系统脱敏法,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经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考试焦虑上,无论其失眠、见到同学时心慌,还是其情绪抑郁低落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急易导致问题的泛化和焦虑症的形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她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七、咨询效果评估及总结
心理测验结果: SDS:50分
SAS:45分
【参考文献】:
1、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2005年8月第一版
2、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 2005年8月第一版
3、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 2005年8月第一版
4、学校心理咨询.李正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