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专业部 王雅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本书以教育哲学的思考介入当下学校教育,抓住“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一教育的灵魂性问题,展开对学校教育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哲学解读:学生迷恋着美好事物;教师心向着学生,以成就学生为己任;校长在理念世界中紧盯着学生健全发展的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心向着教师;师生共同浸润在自然与人文彼此辉映的校园之中,共同造就蓬勃向上的学校生命气象。本书坚持人本立场,突出学生本位,注重生命关怀与文化引领,立足情境解读,以优美的哲思、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把人们带入好的学校教育的理想诉求之中,给今日学校教育注入正能量。
通读全书,感触颇深,迫不及待地找到他的网易公开课《好的学校教育如何可能》,更是醍醐灌顶,让初涉教坛的我豁然开阔起来。下面就将我的点滴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是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
恰好前几日在学校班主任QQ群里有人分享这样一则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二、让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
每个人都潜藏着无限的自我生长力量,好的教育就是要激活这种力量,把这种力量引导到合适的地方,使这种力量得以延续、发展。
知识基础薄弱,是我们职校的学生普遍特点。可在新生开学初,一名女生自我介绍时,妙语连珠,谈吐不凡,让我如获至宝,想着让她做班级负责人。可她却说:老师,我不想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我只想做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在职校默默无闻的度过这两年。当时我很诧异?十六七岁本应该是激情洋溢的年纪,怎么会有如此消极懈怠的想法?
在接下来两年的学习生活中,班级的演讲比赛我让她与我共同主持,专业部组织的礼仪比赛我鼓励她积极参与,学校的技能比赛我带着她赛前集训,苦口婆心的劝导,循循善诱的教诲。两年后在毕业面试时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阳光保险北京分公司唯一录取的毕业生。毕业时,她特意来到我的办公室说道:“老师要不是你的帮助,我肯定是在职校混了两年然后默默无闻的离开,是你改变了我。”
现在的她,可以在一群社会精英中应对自如,接待来自世界五百强的CEO都如鱼得水。
三、教师向着学生而生
爱和关心让我们走进学生,希望和信任让我们激励学生,责任感则是对如何切实的促进学生的理智承担。这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条件,也是内在素养。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站在学生面前的每一个姿态,都激励着学生,向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转眼间,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有一批新生力量融入我们的校园.又是新生见面的第一次自我介绍,我迫不及待的要认识我的新学生。
“大家好,我叫张君蕊,我家住在……”咦?这是怎么啦?刚开始还是开开心心的啊,怎么现在眼里含着泪水还带着哭腔?赶紧让大家掌声鼓励,补充到:“看样小君蕊见到大家太开心啦,喜极而泣,君蕊,是不是想说要和大家成为最好的朋友啊?”学生点点头,尴尬总算化解。
事后了解到学生的情况,从小到大,她都没有朋友,到了新班级害怕大家不喜欢她。看着学生怯懦的小眼神,教师的责任感告诉我要做点什么。我决定开一个临时小班会,名字就叫:张君蕊,我想对你说……同学们听到我的想法后纷纷在课下给小君蕊折了纸鹤和心,每个折纸上都写满祝福的话,并且自告奋勇的主持起了班会……在爱和关心的包围下,慢慢的小君蕊开朗了起来,在军训和汇操比赛中都尽自己最大努力,虽不是最好,但已然让我满心欢喜。
学生是一颗美丽的种子,每颗种子都有它生根、发芽、绽放到结果的那一天,教育者当悉心栽培,照料每一朵花或者每一株不会开花的绿色植物,而不能因为哪颗种子长得慢,没有动静而焦躁不安。静待花开,享受静心期待的美好与润物无声的幸福。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这本书应该常读常新,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反过来指导、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教育行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有了好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我们的教育会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