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一、建设背景
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本;孝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规范。中国是传统定势的文明古国,优秀的孝道文化衍传了几千年,由家庭血缘关系产生的孝文化,成了社会风化健康和谐发育的“细胞”,人们把它作为道德准则“家范”,一代一代传承光大。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在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补上继承传统孝行美德这一课,使孝道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传衍下去,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历史责任。
二、主要目标
(一)、懂孝道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体现,孝敬父母是人所以为人的起码道德。中国历代都倡导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的思想,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对于做儿女的来说:孝是本分,是良知、是义务、是责任、是每时每刻都要牢记心头的头等大事。
(二)、知感恩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孝心是感恩的先导;爱心是感恩的基础;责任心是感恩的归宿。学生从学会感恩,对父母有孝心,就有对家庭的一份责任;对周围的人有爱心,就有对社会的一份责任,爱国爱家才有对国家的责任,学生才能成为祖国栋梁之材,祖国才昌盛社会才和谐。
(三)、懂孝道,知感恩是做人的起码支点。父母是儿女头上的一片蓝天。父母是儿女身后的坚强靠山,做儿女的无论怎样尽孝,也报答不完父母的恩情,所以中学生要懂孝道、懂孝道的目的是感恩。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
三、工作过程
(一)、树立行孝感恩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孝行是人人都可为的,因为孝行常常见诸于细节,见诸于点滴的小事之中。比如,几句体贴的问候,细微的关心,给长辈一个温馨的笑脸,陪老人聊聊天,说说外面的世界,讲讲时代的发展,或唠唠家常,帮助择菜洗碗,晒被铺床,捶背搓澡等等都是最好的孝行。可见,孝无定式,也无定格。做儿女的生活自立,不依附于父母是孝;与家人和睦友善,尽量减少父母的思想精神负担是孝;注重修养举止文明文雅礼让,也是对老人的孝;遵纪守规、不惹事、不费力也是行孝;刻苦向学,锐意进取,学业上进也不失为孝;平时朴素节俭,不浪费父母的血汗同样是孝;做出成绩,获得奖励,受到表彰更是对老人的慰籍,也同样会让老人感到你是在尽孝。就是这些点滴细微的小事,都能让父母感到实实在在的满足。也就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花不了多少钱,费不了多大力,用不了多少时间都能让父母得到极大的安慰和快乐。
(二)、行孝感恩就从今天做起。有的学生想,对父母尽孝是将来的事,等将来成就了学业,条件好一点,挣钱多一点,时间宽一点之后,再让老人享享清福。这样的人,孝敬父母的心情是有的。然而俗话说“子欲孝而亲不待”。等条件、能力、时间都有了,想为老人尽孝时,老人或享受不起,或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会给儿女们留下终生的遗憾。曾有一首民间歌谣唱得好:“个子一日长一日,爹娘一年老一年,劝人行孝当及时,莫许来日行孝愿。等到父母去世后,欲想尽孝难上难。纵有猪羊灵前供,爹娘何曾到嘴边。不如活着吃一口,粗茶淡饭也香甜”。这歌的意思是讲行孝是不能等待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提问时说:“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赫赫有名的朱德元帅对外国记者说:“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侍奉父母,在他们离开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他们喝”。我们千万不要到晚年后悔自己当年对自己的双亲尽孝不够。
(三)、学会做人,从构建和谐做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和谐可以从三方面做起。①感恩父母。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流水帐”、“回顾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 ,从 每周 为父母洗一次脚,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 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②感恩老师。通过学习名人尊师的例子,读古今中外人们尊师的好书,一起描述教师的辛苦与劳累,付出与收获,压力与待遇,让学生理解老师,体贴老师,尊敬老师,尊从老师劳动成果,感恩老师是人生道路上领路人,回报老师的教育。 培养学生尊师的意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使学生懂得了: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③感恩同学。通过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先后多次为有困难的同学捐钱赠物, 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感恩同学,可以凝聚集体力量,增强组织性和协作性,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四、成果与成效
(一)、使学生懂得要感恩自己生活周围的人,那些帮助,关心,鼓励过他们的人,这里包含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感恩教育无处不在,以学生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二)、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会让他们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让学生懂得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三)、懂孝行,知感恩,让学生能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懂孝行,知感恩,作用是能够促进学生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五、创新与特色
(一)、对学生开展懂孝行,知感恩,学做人的感恩教育,对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以及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学生开展懂孝行,知感恩,学做人的感恩教育,使班主任从繁重的学校的工作中彻底解脱出来,敢于放手,用制度管人,认真执行6s管理模式。
六、问题与建议
懂孝行是中国人的美德,知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它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激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让学生从感恩起步,学会做人,成为合格有用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