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课堂要“留有余地”——机电专业部 王岩
2017-07-24 05:34:52 来源: 作者:机电专业部 【 】 浏览:1041次 评论:0
  本学期我拜读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非老师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 吴非老师的这本书并非长篇大论,都是一些短小精得篇目,这样给了读者更多的选择,你可以长读,也可以抽空翻翻,都能从中受益。 翻开目录,我挑选了一些我感兴趣的章节认真读了读,
  在《课堂要“留有余地”》 在这一篇中,吴非老师写到:“为什么要求全呢?留点空白,让他有想象的空间,让他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他自觉发挥、延伸一下,让他产生疑问,让他有创造的尝试,有何不可?为什么每节课非得讲到下课?”当时读到这段话,我就停顿了,联想到了自己的课堂,其他教师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上都存在着这样的普遍现象:为了完成我们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了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师们总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停地讲啊讲的,甚至在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环节,我们还总是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理解,于是还是不停地做补充讲解,于是整节课就变成了教师一直不停地讲个不停,恨不得能够讲得更细更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而学生基本就是被动地接受 ,没有实际的自主探究,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与发展。记得刚来学校的时候,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当时我讲的是《三相异步电动机接触器连锁正反转控制》我记得当时上完课,黄主任在评价我的课的时候就提到:“你这节课明显赶了。”是的,我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也感觉到了我自己讲课的语速有些快,有些重难点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消化的空间。我担心我要讲授的内容没法在课堂时间内完成,于是我只好赶赶赶,只好缩少本来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而且在学生自主探究时候,我为了能让学生可以更快速地完成探究内容,还不停地说说说,给学生做解释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发现我没法更好地关注学生,没法让学生更好地思考,没法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为赶,我在课堂时间内貌似挺完美地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但是反思起来就会发现,我这节课可能是讲得太满、太全、太透、太细了,没有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有真正思考的空间。
  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黄主任在评课交流的时候也提出:“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他还建议:“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产生的问题来进行教学,而不是按照教师自己既定的路线来进行。当时听到黄主任的建议,我很困惑:如果根据学生产生的问题来进行教学,那么原先预设的教学目标能实现吗?如果一堂课中,教学目标都不能实现,这算是一节好课吗?特别是在一些课堂评比的场合。看了吴非老师的这本书,再回想起黄主任的建议,我终于理解黄主任的建议其实就是建议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余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留有余地呢?并不是说我的课堂内容尽量少就可以的,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做以下几点的考虑与准备: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与经验
  在进行一节课的设计时候,在预设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主体,了解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多多预设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可能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导?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尤其是在讲授机电专业课时,例如讲授正反转时,在引入过程中我们多从生活中列举学生能看到的实例比如校门口的伸缩门,多媒体屏幕的升降,天车,电梯等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的明白老师这节课要讲授的知识点,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设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二、课堂上预设迎接偶发事件的心态
  随着新课改中学生参与活动机会的增加,学生质疑、反驳、争论能力的增强,许多新问题必然不断地生成,面对“生成”我们决不能消极地等待,而要欣喜地去迎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机智灵活、有效的利用“偶发事件”,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意外”,并锻炼灵活应对的能力,将偶发事件内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说到这点不得不提及上周观摩的刘宝静老师所讲的课,他的课给我留下的最大的印象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的高效性强。每个小问题学生在展讲完毕以后,都会说一句,我的展讲完毕,其他人还有没有补充。然后其他人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来提问展讲者,这就增多了课堂教学的偶然事件,因为谁也预料不到其他同学会提出什么古怪的问题,这就考验了教师的知识面。但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实效性。
  三、课堂上要留有余地
  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不能讲得太满、太详细透彻。一节课要根据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理解程度、课的性质类型等因素,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活动时间。这样学生才能认真思考、勇于质疑、灵活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讲得明白、讲得详细透彻,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过于详细透彻的讲解反而使学生厌烦,使学生思维懒惰,使学生学习上有依赖情绪而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时候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一定对,但经过自己的不断思考,锻炼了思维,培养了探索精神,而且这样的结论有助于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更体现了对过程的重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他才会有一种新奇的喜悦和不易忘怀的情感,学生越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学效果就越大。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建设的楼群中,不会是紧密相挨的,总会留一些余地给树、花草、阳光、空气,那么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也要给他们留点空白,让他有想象的空间,让他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他自觉发挥、延伸一下,让他产生疑问,让他有创造的尝试。留有余地,教师才能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Tags: 责任编辑:zhangh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立足脚下,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 下一篇创设安全校园,拒绝校园暴力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