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来到职校任教,担任大专班语文教学任务。我曾是一名工作十来年的中学语文教师,面对由原来的初中学段教学任务到职专学段教学任务的转变,感觉面临巨大挑战。在新的教学环境里,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这需要我下苦功认真去研究。职专的学生介于初中和大学之间的年龄段,他们和初中学生完全不同。甚至直白点说,大部分学生是在初中学段淘汰下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习惯欠佳。但是,他们又比初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些。更为重要的是,初中学段的语文是三大主科之一,并且在中考考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职专的语文,在学生心中并不再重要了,甚至于可有可无。所以,鉴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想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想让学生们对语文充满着一种爱意,确实要动一动脑筋,要下一番功夫。在专业部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很快的适应了专业部的教学环境,并且在教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将我这一年多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与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营造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讲课之前,我给学生分别展示了几张图片,当我给同学们展示第一张图片时,有的同学很疑惑的问我:“老师,我们在讲树,你干嘛要给我们看烤羊肉串的图片呀?”其他同学也七七八八议论着,我一看学生们来了兴趣(毕竟是吃的东西),我就给大家介绍起了这种食物。我说:“大家仔细看,这是一般的烤羊肉串吗?你看看这是用什么串起来的?跟一般的有什么不同?”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同学们更是来了兴趣,最后看大家疑问越来越大,我就揭开了最终的谜底:“其实,这是新疆的一种美食叫红柳烤肉,就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讲得离太阳最近的树。它是这种美食最重要的一部分。”同学们在我们的讲解下更是对这篇课文所讲的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多数教师的开场白“今天,我们学习第几课”,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到了新知识。
二、借助典型环境,引导学生思考
要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环境,诱发学生去深切体会。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艺术环境是作者精心描绘和有意安排的,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是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更是对典型人物的一种衬托,并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例如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对雪景的描写就很值得学生去体会。我先从题目当中的风雪入手,然后先提问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能不能直接从文本中找出直接描写雪景的句子?”学生们分组讨论很快的找到一些关于雪景的句子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我又问:“同学们从这些雪景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或者说这些雪景的描写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同学们有的说“冷”有的学生说“凄凉”,有的同学还说这也反映出当时林教头的处境非常凶险。当我听到有学生这样回答的时候我就眼前一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说:“这个紧字给人的感觉就像剧情一样很紧张,危险离林教头越来越近,而林教头却全然不知。”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逐渐的走进了文中的情节,感受到人物当时的内心和所处的环境。同时,也为下面的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章的作者与课堂中的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而桥梁的建立并不是靠大段大段理论去支撑,而是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去懂得作者,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对于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的讲解历来都是不太好讲的内容,学生不明白听不懂,更是理解不了作者的心境,因为他们离着我们确实太远了。现在的学生是不会明白他们的内心想法。更不懂得什么是“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就拿李白的《将进酒》来说吧,如果一上来直接讲这篇文章写得什么内容,讲得是什么。估计就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并不会真正读懂作者内心世界。因此,我在讲这篇文章之前,翻阅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对李白这个人物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比如大家都认为李白是汉族,其实他出生在碎叶城(现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而且,李白不仅会写诗歌,还会剑术,真正的是文武双全!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那种文人墨客。这样一讲学生们对李白就充满了好奇感,急于了解李白。对于诗歌所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不会变得生涩。当然,只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还要把李白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以传奇性的故事方式加以描述(简单通俗),这样就会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让学生们在思想上与李白产生共鸣。所以,当诗歌中所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同学们就不难理解李白的那种失意的自慰之辞了。进而就更加懂得文章最后一句:“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体现出的作者情怀。而这种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的情怀,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教学中寻找、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何时能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