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李华老师著的《迷恋学生的成长——一位中学教师的德育思考与实践》这本书,得到很多启发和思考。这是一本教育叙事的书,也是展现李华老师教育生活状态的书。她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拿来审视,去发现其中那细微的教育蕴涵,她把作为叙事者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让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故事显现出不平凡的教育意义。也让我从一个个带着温情的故事里,读到了教师的职业智慧和人文情怀。
全书按照“于学生成长、与家长共情、向自我突破”三大模块将故事分类,但始终以“成就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为线索,将平凡教育生活中的点滴串联起来,编织成一条熠熠生辉的项链。这是一本中学教师著的德育书籍,平凡却深刻地蕴含了教育的大智慧,引发我深深地思考。
一、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李华老师用她的教育故事真切地告诉我们教育应当具有“教育性”,教育的真正核心在于育人。李华老师的著作,是她作为一位中学教师的德育思考实践集。从她的文字里,我看到了教育的真谛在于诠释生命,在于回归到人的本身,回归到对人性的精心呵护,回归到对心灵的浸润熏陶。她用大爱的情怀、慈柔的心肠真诚体贴地爱她的学生、帮助在青春迷途中暂时失去方向的学生。“基于人的发展,成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把人当作一种成绩、成效的手段”,傅国涌先生如是说,这是真正的教育,也是伟大的教育。
二、育人最需要什么?翻阅全书,很难找到具有通用的具体方法,唯有“爱”字始终流露在字里行间,是老师的一个鞠躬,是师生的一次握手,也是师为生流下的幸福泪花。教育是有情意的,这种教育是“以爱育爱”。在李华老师的文章里清晰可见学生的言行神态,老师尊重、理解、鼓励、帮助处在复杂家庭和情境中的学生,用爱去包容,“一旦遇到学生犯错,更多的是‘心平气和’或‘和风细雨’的引导和教育,力求以阳光的心态、真诚的微笑和宽容的作风去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用爱去等待,始终认为“学生的变化是缓慢的,因为“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用爱去体谅,“师生双方都有错的情况下,更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先道歉,因为我们身为人民教师,是教育者”,用教师的真诚去感化我们的学生。当然这种爱还在细微处,
三、德育关键在谁?教师是达成教育根本的关键所在,一个好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启迪智慧、润泽生命,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有价值的教育实践和方向引领。但是,何谓德育良师呢?李华老师是政治教师,始终在做班主任以及德育工作,她在德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位富有内涵的专家型德育教师。《迷恋学生的成长》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是一扇看真实德育情境的窗户,一本发人思考,激人向往幸福的德育好读本。专业化的德育教师不一定就是好教师,但是好的德育教师应该需要专业化的发展,于自己于学生,都意义重大。
四、德育的力量来自哪里?我们靠什么进行德育,依赖什么来保证德育的成效呢?除了上述谈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奉献感外,我想它同时也来自学生的性本善,来自家庭的呵护情,来自社会的期待感。正是有多重力量的合作,才能带动德育的马车跑向成功。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有着美好未来,能生根发芽,开出美丽花朵的种子。让自己绽放在阳光里,是他们内心的梦想,也是他们对未来成长的憧憬。学生的本性是好的、善良的、向上的,他们是可塑的,这给予了教育的可能,正如前文所述,教育是诠释生命,让学生回归人性。
在李华老师的教育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学生调皮顽劣、个性张扬,但是老师却一直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她坚信,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在教育中回归他的本然。欣喜可见的是,许许多多的种子们,在老师、家庭的和风细雨中破土发芽,却还有一些仍旧在泥土里徘徊,我们愿意相信,等他们有一天真正吸收了这些雨露,他们同样也会破土而见阳光。“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呵护种子,离不开老师的熏陶、社会的期待,当然更需要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与联合。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李华老师用25篇文章,展现了作为教师,与家长一同为孩子的茁壮成长共情的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与关怀,“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在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的缺失要亟待转变,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师,也要做好终身的老师。只有家校一条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用心做教育,用爱培育人,教育是门大学问,幸福的学生因他遇上了良师,幸运着走出泥沼走向成长的幸运;幸福的教师因为迷恋上了学生的成长,才快乐着属于她的快乐,幸福着属于她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