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李华老师《迷恋学生的成长》一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一些感悟,与大家共享。
罗杰斯说过:“每一个学生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有着美好未来,能生根发芽,开出美丽花朵的种子。让自己绽放在阳光里,是他们内心的梦想,也是他们对未来成长的憧憬。学生的本性是好的、善良的、向上的,他们是可塑的,这给予了教育的可能,正如李华老师所述,教育是诠释生命,让学生回归人性。
在李华老师的教育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学生调皮顽劣、个性张扬,但是老师却一直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她坚信,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在教育中回归他的本然。欣喜可见的是,许许多多的种子们,在老师、家庭的和风细雨中破土发芽,却还有一些仍旧在泥土里徘徊,我们愿意相信,等他们有一天真正吸收了这些雨露,他们同样也会破土而见阳光。“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都说学生是种子。既然是种子,就有开花结果的时候,如同种子的成长是受到土壤的影响的一样。学生们的成长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因为年纪不大,阅历也浅,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而然的。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繁荣,学生们自然就会迷上手机、电游等等。许多学生的内心是空虚的,百无聊赖的,他们是看不见自己的希望的。这样的孩子们就如同不会发芽的种子,让原本的按正常轨迹发展的成功变得颗粒无收,荒芜一片。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行为叛逆,对什么都无所谓,他们给自己的未来判了死刑……相信我们对这样的孩子一定感到焦头烂额的,但是焦头烂额不代表手足无措。此时的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怨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菲薄,这样才能让一切亮堂起来。
让每一个“没有春天“的孩子发现他们自己其实是一颗迟发芽的种子,就需要我们用真情浇灌。《迷恋学生的成长》中提到“爱,还要会爱”,这本书中所有案例的处理,都是在教学生求知的过程中伴随着教他们做人,给学生提供爱的土壤,用真情引领他们成长。一位有真情的教师要善于等待,用心浇灌,静候花开。
没有哪一种教育会立竿见影,陪伴孩子成长,需要阳光、开放的心态,需要智慧和耐心,更需要无私的爱与付出。我经常告诉自己,每一个生命都是令人敬重的,无论他们优秀与否,一定要善待孩子们,他们都有自己的花期,只要我们用心去看,用耳倾听,一定会在不同的季节里收获到沁人心脾的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