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教学生也有十几年的时光。原来上大学时教学生多是高三美术特长生。而现在教学是没有美基础的少年。需要让学生产生对美的渴望才行。
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起决定作用。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人内心的需求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就拿我教的书法课来说,当你在外人面前写字的时候,如果会自惭形秽,那一刻,总是立志要好好练字。这是“脸面”问题,所以对于学生,我就强调“字如其人”。如果一个人写一手一塌糊涂的字,说明他有一颗一塌糊涂的心。用这些话语来激起学生写好字的自尊心。有自尊而自强。
但是我面临的学生毕竟是十六七岁的学生。这些空洞的理论对于他们来说效果是转瞬即逝。于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以“字为生命状态”,分析学生的字,分析古代大师的字,当然评价学生的字多以鼓励为主,这下学生对字产生了好奇心,反而加深了学生对字的理解。
上课中,我会向学生介绍汉字的历史,将讲一些跟汉字有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汉字的演变中感受其中的神奇和有趣。孔夫子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于学生来说,练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从长远考虑,练习的效果是令他们终身受益的。周恩来小时候每天都坚持练字,哪怕外出晚归来仍要坚持。
今天的孩子这种精神已经很少。我能做到的就是课堂上带领学生反复练习。首先,我录制了自己的书写小视频,来供学生反复观看。这种小微课可以让学生们看到笔尖的动作节奏、轻重缓急。可以针对共性问题展开。
还有,个别指导有很大的功效。除了使学生们的书法技巧有所提升,也让学生们感到了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有一种心灵上的关心。
让学生兴奋有兴趣是很有困难的。所以要求老师要寻找艺术的魅力。并努力让学生建立一种意识:字不能随便写,树立一字一生命的意识,尊重生命,尊重汉字。评价时是练习学生书写思维的时候。找出代表性有共性错误的作业,引导学生从笔画、结构两方面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找出不足。人人动脑,互帮互学,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审美情趣。
课堂的艺术,总的要求是“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许多老师都在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掌握知识才是最佳状态。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探讨课堂中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