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能有机会和大家静下心来交流工作感悟,我深感荣幸。在做班主任工作的这几年发现自己非常幸运,一直处于优秀的团队之中,所以,自己也在处于学习的状态,静静地观察思考,巧妙地灵活借用,但与经验之谈还是相差甚远,只能说是不成熟的心得而已,现在,我想把悟来的两点心得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不是很完善,还请大家给予诚恳地建议。
一、 语言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语言就是心灵的声音。有时班主任的无意之间的几句话,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语言过于直白,没有乐趣,不幽默,甚至对学生常以命令的口吻说话,这不就是我么。反之,语言亲切,平易近人,话语之间流露着教育气息,让人舒心而且容易接受,这就是苗建新老师。从这学期,我和苗老师一起管理17幼师3班,28名女生,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和这28个孩子一样,是学生,是苗老师的学生。一次,我在班级群里发现这样一段话”没有播种和耕耘,一定没有收获。进教室就是学习的状态,别再聊天和唱歌了,在教室这样的环境,也要注意别影响其他学习的同学,辛勤耕耘,自会收获。”这是苗老师嘱咐孩子们进教室安静学习的一段话。同样一件事,说法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换做我,我肯定就是,以后进教室不要唱歌聊天,进教室就要安静学习。突然想想,反思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看到这两段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显然是不一样的。学会“说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更是班主任的“绝活”,班主任只有懂得点语言的艺术,才能讲出学生爱听的话,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 以身作则
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事无巨细的耳边唠叨,而是润物无声的以身作则。之前看到过一个短片,里面是讲一个老师带着母亲工作,甚至上课也带着母亲,后来学生们知道老师的母亲有老年痴呆,慢慢的学生们会主动帮助老师照料老人,可是家长们没有像孩子一样理解老师,向学校反映情况,学校领导找到老师给出了“建议”但是老师拒绝了,突然发现在门外的母亲不见了,孩子和老师一起找到了母亲。就在校长找到家长们讲述老师是怎么一点一滴的照料母亲时,一些家长也反映到孩子们其实也在一点一点的发生变化,当看到老师找到母亲相拥而泣时,孩子会拉起妈妈的手,也会对开车的妈妈说,“要是我长大,我一定会给妈妈开车”。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以身作则就是好的教育,在校园中总会看到一个“高大的身躯”弯下腰去捡起脚下的垃圾,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会捡起脚下的垃圾,看似一件非常小的事儿,但是你也会发现其实它在深藏着巨大力量,我也想我的学生看到这个现象,会不会捡起垃圾呢?我想她们会的。以身作则,让教育“无声胜有声”
不管是语言还是以身作则,他们都有他们的力量,作为班主任的我,不更需要他们的力量来拉近我和孩子们的距离吗?以上就是我的粗浅体会,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