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翻开书时,首先看到的是朱永新教授照片,单手托腮,侧面仰望,双目凝神,静心沉思的样子,细读著作后发现,相由心生,文如其人。《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
在细读慢嚼中,我品出了朱教授反复强调的“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组关键词。
一、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第一项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二、健康
有资料说,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但教师的平均寿命只有59.3岁。某市教育局对全体教师进行体检,结果发现35岁以上的教师仅有8%的教师身体各项指标正常!颈椎病、肠胃病、头痛病、眼病、心血三高、心理疾病成为教师的多发职业病。教师的亚健康超出常人的三倍多!这让人有点心有余悸呢!教师的身心健康应该特别引起教师自身的关注。
除了大家公认的“管住嘴,迈开腿”,应更多的关注和预防教师的职业疾病和心理排忧。健康是1,其他都是0。只有健康,后面的0才有意义,记住,健康是我们的第一财富。
三、写作
阅读总是伴随着思考,而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写作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不断地反省自身、认同自身、否定自身、完善自身、升华自身。为此,朱教授指出:“专业写作对教师而言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行为境界。”
为了让教师们明白写作的重要性,朱教授举例论证,“有的老教师认认真真教了一辈子,之所以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就是因为经验未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写作是将粗疏的经验提炼为精炼的专业能力,将浅层的教学感受深化为内心的实践洞察的最好手段。”并且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只有通过写作,不断反思生活才能明晰生活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创造生命的价值。最后,发出语重心长地召唤“如果你想超越自我,如果你想让自己每天的教育生活成为永恒,不妨从现在开始教育写作吧。让精彩的文字记录你精彩的岁月。”
在写作中整理自己的思绪,在写作中聆听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将教育教学实践紧紧根植于广袤的教育土壤,为自己开辟一条宽广的专业成长之路,何乐不为呢?
四、静思
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老师给孩子们营造的是充满灵性的课堂,用智慧润泽课堂,成就的必然是孩子们的精彩人生。只要思考就有价值,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所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付诸行动,逐步改变自己的行走状态。正如朱教授所说“思考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决定的。”如果一个人有宁静的内心生活,他就真正地找到了幸福。静静地做着一份让自己沉醉的教育工作,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幸福。
轻轻合上《致教师》,珠玑般富有哲理的朴实语言萦绕于脑际,深切感受到与经典著作相伴的日子,心中充盈的美好。
朱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思考的行者。他总是以深邃地思考,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持续关注和研究教育,关注和研究儿童,几乎所有对教育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并在身兼数职、要事缠身的间隙,笔耕不辍,把丰富的教育思想付诸笔端,终于成就了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滋养着一个个走近他、走进他著作的教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