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听课心得——舒月
2017-07-24 05:34:52 来源: 作者:舒月 【 】 浏览:1441次 评论:0
    作为一名新老师就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让我倍感兴奋,也确实受益匪浅。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一,无为中大成
    无知是一剂良药,是一种心态。
    无知:做一个倾听者;
    无能:做一个欣赏者;
    无用:做一个指挥着;
    无欲:做一个扶植者。
    在教学方面,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个人生活要豁达,尊重他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放弃,放下才能承载。班级管理中不要总把目光盯在哪些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这样对老师对其他孩子也不公平,花费老师的精力,影响老师的情绪,挤占了关注其他孩子的时间。另外,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充分调动孩子自身的潜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各种能力的孩子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发展个性。教师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其它方面,田教授以《西游记》唐僧四师徒来隐喻班级管理。田教授认为:唐僧四师徒就是一个团队,唐僧是最没有能力的人,但是他却带领团队取得西经,他的成功原因在于:
    有目标:向西天取经是他们的目标,“向西、向西、再向西。”是唐僧所坚持的信念。可见,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团队一样,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向着目标不断努力的信念。
    有境界:无知、无能、无用、无欲。在小说中,唐僧给人的感觉是无知的,每到一个地方,总是问:“悟空,这是什么地方?”“悟空,这是什么树?”,可到了西天,反过来是悟空问唐僧:“师父,这是什么地方?”由此可见,唐僧并非无知,他的无知是假装的,是一种境界,是把自己放在无知的位置上。因此,田博士认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学会向学生示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唐僧不会识别妖怪,也不会打妖精,更没有打妖精的武器,他似乎是一个无能、无用之人,但细细分析,唐僧并非无能,他的专长不在于打妖精,而在于拜佛念经,佛经就是他强有力的武器,金箍咒就是唐僧管教悟空的有力武器。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找到管理班级的有力武器,对症下药。
有仁爱:在唐僧四师徒的团队中,最有能力的当数悟空,悟空更是整个团队的救命恩人,从这一角度看,悟空理所应当是这一团队的领导,但为什么悟空不能成为领导,而唐僧却能呢?田博士认为是唐僧仁爱。唐僧善于调动悟空的积极性,总是把最难办的事都交给悟空,让悟空有一种被重用的感觉,所以悟空每一次都很乐意地接受了任务。唐僧还常怀着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徒弟,当悟空责备八戒贪吃的时候,他一方面劝悟空:“悟空,你让他吃吧,八戒饭量大。”一方面又安慰八戒:“八戒,你多吃点,你饭量大。”由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自己要有一份仁爱之心,要公平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秀生。如此解读《西游记》,如此借《西游记》来隐喻班级管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
    第一,德育工作不仅要动员全员育人,更要让学生自管自育
    自管自育,是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简称。在全员育人方面,我校已经在上学期予以实践并初见成效。听了朱老师的讲座,我意识到,全员育人是手段,自管自育才是我们教育所应呈现出的结果和状态。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要放手学生不予管理,需要我们教师引导、管理为前提。
    其实,这一观点也与魏书生先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这方面,我们学校的三年级一班已经建立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管理机制,让每个学生承担一份职责。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管理班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自我发展,教育才达到真正的实效。教师也会少一份负担,多一份快乐与轻松。
所以,如何具体地达到自管自育的状态,是我接下来应该静心思考的问题。
    第二,做一名坚持型的教育者
    学习是一个过程,每一项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坚持型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滞后性也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过程坚持地好,若干年后学生的知识层面,能力方面体现得更为凸显。从一件小事坚持,不轻看一件小事,把小事坚持做,会有大的、意想不到的影响。
    拿数学教学来讲,计算能力就是一项持之以恒需要锻炼的能力,急不得,躁不得,点滴积累,质在飞跃。
    第三,学着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教育教学
    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生命,生命的活力来在于心灵的活力。如何让生命的活力绽放的更为精彩,“以人为本”是基础。
    许多教师对自己的问题学生非常头疼。其实,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背后都隐藏这一个心理冲突问题。一个想成功的教师不应该忽视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而抓住了这样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他,我相信每个孩子内心深处还是很渴望做一个好孩子的。
    教育本身就应该体现出人性的关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成长,只求知识的灌输是违背教育的本质的。所以,学着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进行教育教学是必然的。
    三、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用“察”为学生心灵把脉
    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应该全盘了解,做到“明察秋毫”,以便教育时能对症下药。对学生日常行为包括言谈举止、上课表现、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如发现异常苗头,应及时采取对策。谈话能深入地了解学生,得到教师一般观察所未能发觉的信息,对一些学生的行为如果认识模糊,教师不能妄下结论,草率行事,要通过深入调查的方法多方了解实际情况,再作出正确判断。总之,只有全面洞察学生,才能为学生心灵把脉,为学生正确导向。
    第二,用“爱”为学生的成长铺路
    教师在洞察学生心灵的基础上,应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爱的滋润,不断优化他们的心理健康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开锦绣前程。如:建立“心理信箱”。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解除学生烦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学生对老师不敢或不便当面说的,在信中可以写。教师收信后要分类整理登记。对一般问题,可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对特殊问题可找特定学生特别解决。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日记、周记、书信或者电话与家长联系,打开心灵窗户,传递真纯情感,也能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路搭桥,让他们在爱的滋润下,形成健康。
    第三,用“形”塑造健康的人格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向师”心理较为强烈,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广泛的兴趣爱好、渊博的学识及优良的教学技法等“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身教重于言传。在与学生日常接触中,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比如:在行为习惯上要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与试卷;参与到学生的劳动、做卫生;哪怕是看到地上有一片纸屑也要随手捡起,投进垃圾箱......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愉快乐观与自信稳定的情绪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常将个人在读书看报、户外活动中吸取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和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课堂的生动活泼又充满情趣,感受教师的人格之魅力所在。教师的形象是无形的资源,不但激励着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且促进学生朝积极主动、健康的方向发展。
    首先,表现在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中:当学生帮你做一件小事,哪怕是递一支笔时,道声“谢谢”;当你不小心碰落学生的东西或无意中读错一个字时,言声“对不起”;当学生站起回答完问题后,特别是学困生给不出正确的答案时,更需要说声“请坐”......看似微不足道的,但已足够消除学生“师道尊严”的心理隔阂。其次,在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采用民主、公正的原则教育学生,不管是谁违反纪律都一视同仁。
    第四,用“心”托起生命的厚重
    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只要“用心”去经营,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他们或多或少都蕴藏着闪亮点。于是我们要带着“多一把尺子多量出一批好学生”的标准,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其兴趣,展示其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焕发生命的异彩。
    班主任要有一付健康人格的身;有一颗爱生如子的心;有一双用发展的眼光善待学生的眼;有一个易于换位思考的脑。让自己的笑声与学生的笑声和在一起;让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连在一起,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近又可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命运!
    让学生自己去成就人生!
    总之,本学期的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Tags:听课心得 责任编辑:zhangh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假如我是学生”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