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管理
1.成立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2.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学校”创建计划,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创建绿色学校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特色。
3.定期召开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有研究、检查、总结等制度。
4.“绿色学校”档案原始数据和文件完整,分类清楚,长期积累。
二、教学过程
1.校长、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专题培训。
2.学校有环境教育等综合性教研组织,能定期开展有关教研活动或主渠道学科有专题性教研活动安排。
3.专题教育
在与环境相关的节日,围绕环境主题,开展全校性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4.课堂渗透
各学科均注意渗透环境教育、主渠道学科有渗透教育的计划、教案及有关的资料积累。在教师培训及本校环境教学管理中落实2003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2003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5.校本课程
开设有关环境保护的课程,有相关环境教育教材(课本、挂图、音像资料等)。
三、实践活动
1.主题活动
学校自行确定主题或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比赛、活动。
2.社区活动
组织师生参加市、区(县)、街道的环保绿色活动,自觉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监督社区污染并有一定的效果。
3.环保兴趣小组
有两个以上一定规模的环境类兴趣小组,教师、学生、活动内容落实,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社会环境考察、调研和科研等实践活动。
四、校园环境文化
1.校园绿化
学校可绿化地均得到绿化,并能发挥教育功能。
2.环境整洁
校园洁净,教室整洁,食堂卫生达标,厕所干净无臭味,实验室废弃物按规定处理,卫生无死角。
3.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建立环境科普教育实践场所并发挥其教育功能。
五、教育成果
1.环境保护意识
校级领导明确绿色学校创建目标,主动宣传;教师有一定的论文、科研成果;学生积极参加环保科技发明活动。
2.环保行为
把环境保护理念纳入学校管理体系,有节能、节约资源的具体环保措施,师生共同参与,明显减少浪费,节约学校财政开支。
3.有关获奖成果
积极参加环境保护部、省环境保护厅、省教育厅及市、区(县)组织的有关环境类竞赛,获团体前三名或个人前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