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专业部选了王开东老师的《教育为人生》这本书,《教育为人生》这本书是江苏省名师王开东20多年的从教心得及其对当前教育问题思考和探索的精华集萃。我看了其中一节,教育要注重无用之教,感觉备受启发,若有所思,想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从小总是被问“这有什么用?”“我正在读《红楼梦》。”“读这有什么用?”“我想学音乐。”“学这有什么用,考试也不考呀?”“我种了一盆花。”“种这有什么用?”
是啊,文学、艺术,世间一切的美好,确实没什么用。正如莫言在诺贝尔晚宴致辞中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教育也是如此。
执着于有用还是无用,不过是一种偏见,对人生没有丝毫价值。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在他有用,在我可能就无用;此时无用,彼时或许有大用。饥渴之人,有用的是一杯水;饥饿之人,有用的是一碗饭;伤心之人,一个无言的眼神和一个紧紧的拥抱,或许就是无价之宝。
很多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但在你追求它的过程中,你所获得的思维锻炼,以及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甚至你所走过的弯路,你的绝望和痛苦,都成为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当下教育最大的危害,就是不在乎那些无用的东西,以为给孩子无用之物是浪费孩子生命。殊不知恰恰是这些无用之物,滋养了孩子的心灵,丰富了孩子的生命,能够给孩子的未来奠基。
学校学习期间,我们又按照考试的分值,人为地把一些课程分为主科、副科和无用科。比如体育、美术和艺术课,因为不计算在考试成绩之中,就被划分为无用的科目。无用的学科当然不受重视,常常被挤压,被忽视,被取消,于是,除了考试,除了分数,我们的孩子脸色苍白,心灵贫瘠,有知识没见识,有见识没胆识,成了有文化的文育。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教育。学校教给你的东西,很多都是有用的。但唯有剔除这些有用的东西之后,在我们求索“有用"东西的过程中,我们的坚持、执着、勇敢和爱....这些貌似无用的品质,乃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核心品格和关键能力。
美术和音乐,真的没有用吗?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之中时,他的生命是完整的、和谐的、圆润的,自然也会忘记现实的“有用”性,忘记社会上功利主义的不能承受之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发生。
爱因斯坦正是沉浸在小提琴的艺术氛围中,才获得了巨大的灵感和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一切创造的伟大源泉。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小提琴就没有伟大的爱因斯坦。物理学大师海森堡则认为,物理世界的“真”和“美"是统一的,科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美的境界,没有“无用”的美,就没有“有用”的真。
可是,上帝只宠爱沉浸在伟大真理中的人,而讨厌沉浸在名利之中的人。
有人问逻辑学之父金岳霖,为什么喜欢枯燥的哲学。金老回答说,因为它好玩。一切创造都因为你发自内心地认为它好玩,好玩是学习的生死密码。
当我们的孩子觉得学习一点也不好玩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死了,而且还永远不可能还魂,不可能死灰复燃。因为无趣、不好玩是灵魂的死,无法医治。
很多年前,胡适曾经说过:“中国人治学之弊: 一是苟且求快,二是不重文科,三是只重技术。导致这三者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急于速成,只要结果,不要过程。而最终带来的恶果,就是学界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没有自尊,没有思想当然没有自尊;二是没有文明输入的能力,因为技术只是文明之果,没有栽培,哪能输入。”
无用之用乃是大用,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