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以数十年的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剖析。捧起这本书阅读,书中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让我不仅对课堂上的教学工作有所思考,也对课堂外的育人工作有所感悟。
(一)、不做“功利型”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因此我想,在课堂上关注学习过程就是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过程。
在这里,借用吴非老师所举出的一个案例,让我们共同来思考一个问题: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吗?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迟疑地说是。因为印象中很多书上写的是,少年瓦特看到水壶盖被蒸汽掀动起来,受到启发,后来发明了蒸汽机。正如当初物理老师也曾告诉我们,牛顿在苹果树下坐着,一只可爱的苹果掉下来砸中了他的头,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我们的老师上课讲到瓦特与蒸汽机时很少大胆地提出假设也从不会给我们机会去思考。比如,发明带盖的烧水器具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三千年里,难道从没有一个人发现水壶被蒸汽掀起的现象?是否有人也曾想到它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是否有人也曾有过这方面的尝试?为什么直到瓦特才会成为现实?同样,我们中也很少会有人想得到在课堂上去关注这个过程。原因很简单,因为考试时不会考以上那些设想和讨论,因为在我们宝贵的四十五分钟里花费几分钟进行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是一种浪费。我们只在乎结果,只要知道结论即可。也正是因为缺乏了这个探究的过程,所以多年后我们的判断可能会模棱两可甚至是错误的。而事实上,大部分书籍的表述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权威辞书上却写着:瓦特是蒸汽机的改良者。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培养了不爱思考,不具备思维品质的学生,其危害可能要持续很多年。而我们的课堂之所以缺乏生气,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学生失去了思考与探究的生气。
众所周知,语言知识的传授可以分为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等具体方面,就拿单词来说,课上教师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背单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把单词背下来的这个结果,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考分,直接关系到成绩给教师自身教授水平带来的评价。而这段时间,我就特别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这个过程。比如,在讲解“make” 这个单词的时候,我提出一些问题,大家为什么要记住这个单词?你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快速记住它?你能联想到与这个单词有关的词汇吗?如果你是出题者,你会考查与它相关的那几个知识点?针对这些提问,学生展开了热烈的探究,一堂枯燥的课马上变得生动起来。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学生充分地“想”的时间,让学生在课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好的思维品质就会形成,这就是有价值的“学”。而这个有价值的学的过程,任何直接给出的结果都无法替代的。这个过程形成的经验,可以举一反三,可以用于课堂学习,也可以用来推断课某些事物的发展。在我们课下的育人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也同样重要。
比如,在本学期我校举行的会操比赛中,我班需要组成一个方队参加比赛。经过多方比较和筛选,暂定我班三名同学不参加比赛。看着他们略有失落的神情,我突然意识到为何不让他们感受一下参与的过程呢?于是,我让他们全程参加了训练,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抬头举臂和俯身踢腿,我都鼓励他们做到最好。虽然这三位同学做操的动作还是不如其他同学标准漂亮,但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端正态度,学会了纠正错误,学会了和他人的团结合作。在此后的冬季长跑接力赛中,我班学生也都积极响应主动报名,他们对我说:“老师,只要我们参与了我们就是好样的!”尽管我们在这两次比赛中都没有获奖,但师生都是有收获的。我想,比赛所强调的结果,不止于名次的高低、分数的多少、还在于通过此次活动,锻炼学生的体力与意志,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努力拼搏,重在参与”的运动精神。那么,参与的过程不恰恰反映了这种本质吗?
(二)、尊重人道精神,做心中有“人”的教师。
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相同的两个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实践相关的教学理论,有这种意识是积极的。不过如果始终把课堂当作经验场,致力于追求“创新与特色”,也绝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很可能违背人道精神,忽略教学对象,每个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
比如,在某次的公开课上,我们进行的是一堂阅读课。我在“展新意”上下足了功夫,做了大量的PPT试图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因此一节课下来,既没有时间写板书,没有更多时间让学生们进行充分地阅读,因为内容量过大且要频繁地切换幻灯片,连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因为思考的时间有限,只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轮流起来回答问题,而成绩稍差的同学根本没有听懂,只好坐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回头反思,尽管这节课看起来丰富多彩,但其实是一节多么失败的课。展示成了主体,完全没有考虑关注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他们学习主动性及学习能力的差异。
基础课堂的特点在于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眼中只有课没有人,那这样的教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那么,在课下育人的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人”,就必须要有换位思考的习惯。人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背景、年龄阶段不同,想法会有差异。遇事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如果双方各执己见,互不妥协,那么对话、交流和理解就不会产生。因此,作为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学生的某些想法和某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因势利导,采用适当的方法来纠正和正确引导。
又如,在一次卫生区清扫中,由于前一天夜里下了大雪,而我班卫生区路段经碾压之后,冰雪和路面牢牢冻在一起,给铲雪工作加强了难度。于是有些同学开始发起了牢骚说等到中午冰雪自然会化,甚至有同学坐在那里磨洋工。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孩子们都没戴手套,工作确实艰难,看着其他班同学的路段铲起来比较容易,如果是我可能也会有一些攀比情绪。因此我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让他们亲自去感受一下在冰雪路面上行走的艰难,让他们懂得如果不及时清理会给师生们带来不便。后来经了解,有一些懈怠的同学是因为铲雪器具不够所以才呆在那里,于是我给他们做了详细的分工,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最后,用吴非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往前走,有时候停下来休息, 偶尔也会绕点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地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