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我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我认为在教学中,大力提倡趣味教育,寓教于乐,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近代美育家认为:趣味是关于美的,高等趣味乃是对美的爱与追求。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动感情,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真善美的活人。然而兴趣并非生来就有,如何使学生对所教的内容感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想法和做法。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很多时候发现我们总是自己一人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着,自我陶醉着,忘却了真正的主人究竟是谁。在越来越多的课堂时间中我发现,只有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留更多的想象空间给孩子们才能最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仅仅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能给学生讲出多少的知识点,而是在于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孩子们的大脑细胞。好的课堂是让孩子们的思考填满课堂所有时间。在上周我讲的公开课《学前儿童的营养膳食》这一节课中,我用了30分钟来讲理论知识,在第20分钟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学生已经昏昏欲睡、其他大部分学生也都没有了上课前的激情,有点发蔫……课下,我请教了来听课的老师们,也反思了自己,是讲解时间过长导致了学生的昏睡,课程讲解设计得比较传统,没有新意,让学生的兴趣减弱。回去之后,我把课程重新进行了调整,把难度低、易理解的知识点做成微课,让学生们课下学习;课上以小组比拼、知识点测验的方式,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与幼儿园实际结合,练习操作。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课下小组学习,课上还要分组计分,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知识点掌握得也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就这样,在另一个班级上这堂课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食谱分析的很到位,设计的食谱也贴近幼儿园实际要求。我想,当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的时候,她们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高,教学效果也更好了。
二、让孩子们在乐中学,体味学习乐趣。
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时候学习成了孩子们的苦恼,成为他们的负担。为什么孩子们会对于学习一事总提不起精神?问题在于他们并没有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乐趣又从何而来?让孩子们自己去悟?这对于职校生说是件难事。毕竟他们还是爱玩的年龄,自我控制能力又弱、学习习惯差。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凸显着尤为重要。让孩子们感受学习是快乐的,能在乐中学。有时候孩子们的快乐或许是来自于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自身去开发“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开“乐”门,使得孩子们愿意倾听你所说的内容;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参入有助于教学的趣味性游戏环节,使得孩子们既能玩开心又能在笑声中学会知识点,把握的重难点。教师上课富有激情,用激情去感染学生;讲解学科周边动态和新闻,增加学生的见识和学习知识的视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课堂离“灵动”这个词还有着很长的距离。但我相信只要我勤于思考,不断研磨,每前进一步就是一个新的高度。量变必定质变,研究是快乐的。让课堂成为学生们最快乐的地方,快乐了便是幸福的,我们的教育也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