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专业部 张志娟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会有什么误区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一口气读完茅卫东老师的《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一书,发现书中许多观点都非常新颖独到,令人眼前一亮。很多老师在职业生涯中都走入过这样或那样的误区,这本书能让我们从误区中及时的走出来或避免再陷入某种误区,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少走很多弯路。
书中吸引我的观点很多,在此我选了三个最为认同的和大家一起来进行分享:
一、为吃不到葡萄而焦虑,不做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
茅卫东老师的这个比喻极为恰当,作为老师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学生的喜欢,也总期待能够“择英才而教之”,最不济,学生能够听话也好,当希望落空时,我们往往就会一不留神就扮演了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于是,我们经常会为班上一些不肯学习的学生感到焦虑,甚至有些老师会千方百计地让那些被贴上“后进生”标签的学生转班甚至转学,只要这些学生和自己没关系了,尽管他们身上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老师的焦虑就消失了。有时我们上课看到学生玩手机或不停小声说话,非常生气,于是会批评这些学生不思进取,没有规矩,茅卫东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时候,我们焦虑、生气,并不是真的为了学生好,而是因为感觉自己被冒犯了,因为自己的考核成绩要受影响了。
看到这里,我立刻想到自己很多时候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吗?我们班里有一个叫于庆鹏的孩子,头脑很聪明,但就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爱睡觉,我非常为他感到焦虑,找他谈了几次话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他依然我行我素,该干嘛干嘛,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抱怨、责怪,现在看来,我的这种焦虑不也是担心他会影响班里的成绩吗?我真正思考过他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我能为他做些什么吗?如果不是茅卫东老师,我或许会在这样的误区中永远的走下去并且越陷越深。
二、警惕校园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谈控制误区
教师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就是对应试教学的态度,从抗拒到顺从再到积极为之,从“我也没办法”的无奈到“这是为学生好”的主动,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是一个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患者。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时一心向往素质教育的课堂,想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每次考完试,学校都要给学生排名,给老师排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屈服了,逐渐遵从了“分,就是学生的命根儿”这样的法则,每每我所任班级的语文成绩位居第一时,我也会沾沾自喜,已然忘记了自己曾经多么强烈的批判过万恶的应试体制,而且就在读到这本书之前还在美滋滋的沿着这条路继续大踏步的走着,还会在迷雾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迷失着自己。
三、莫把课堂变成舞台
很多时候有些教师会不自觉的把课堂变成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一讲到底,为了满足自己的表演欲望,不给学生留展示的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俨然成了观众。茅卫东老师说,许多名师的公开课,或擅长让学生泪眼婆娑,或喜欢让学生慷慨激昂,也有名师能够把两者结合,让学生的感情如坐过山车一般起伏,也让听课老师心里直喊“过瘾”,对名师的崇拜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就像过去名角唱戏,每到精彩处,底下一干捧角的或拍桌子或拍大腿,大喝一声“好”!我虽然不是什么名师,却在始终追求热闹的课堂,以能调动学生情绪为荣。我曾经讲过一堂公开课,是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母爱的,在这堂课上,我真的调动起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讲得泪流满面,甚至连听课老师都无一不掉下了眼泪,上完这堂课,我是多么的暗暗窃喜,自以为课上得多么成功,现在反思一下,这样的表演,就是戏演完了,众人各回现实生活,这样的教育只是限于学校,限于课堂,同生活没有太多联系,这样的表演,除了让孩子们也学会了表演,还有何意义?如果不是茅卫东老师,我还会在这样的误区中走多久呢?
我们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曾经或正在陷入各种误区;我们又是有幸的,因为我们读到了茅卫东老师《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这样的好书,它让我们能够拨开层层迷雾,重新见到那屡灿烂的阳光!
|